今年年初在美国上映的电影《恐袭波士顿》,将在11月17号在中国国内院线上映。这部电影是以2013年4月15日震惊世界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为原型,虽然影片主角是波士顿当地警察汤姆(马克•沃尔伯格饰),但片中让观众们大呼过瘾的还是FBI寻找蛛丝马迹并追踪抓捕嫌犯的细节。其中FBI更是以“狂拽炫酷吊炸天”的形象登场,通过还原犯罪现场、证物和调取爆炸发生附近视频,并且在当地警察的帮助下迅速锁定两名嫌疑人。
▲《恐袭波士顿》电影海报
但由于媒体过早泄露了嫌犯的照片,导致嫌犯为了撤退做好了充分的准备。他们携带了大量自制炸弹和一把手枪准备逃亡纽约,继续进行恐怖袭击,并且在半路上枪杀了一名巡警和企图抢走他的配枪。他们还抢走了一名华裔男青年的车并将他抓为人质,所幸华裔青年凭借自己的机智逃脱(是美国电影中形象最为正面的华人之一)。最后,当地警察与FBI特警经过惊心动魄的抓捕,终于击毙了其中一名恐怖分子,并成功抓获了另外一名,没有让他们造成更大损失。
俗话说“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”。除去煽情的美式主旋律情节不谈,片中FBI破案的方式都有什么门道呢?真实的FBI办案是否跟电影中一样呢?下面笔者将扒一扒这些问题。
▲2013年4月15日,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爆炸案的现场照片,其中一枚炸弹在比赛终点线附近的观众区引爆,第二枚随后在附近的一家体育用品商店中引爆,共造成3人死亡,183人受伤,其中17人重伤,死亡人员中包括一名中国女留学生
▲爆炸案现场照片,可见嫌犯自制爆炸物的威力
1、FBI是什么?
FBI的英文全称是“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”,即“美国联邦调查局”。 FBI隶属于美国司法部,是司法部主要的调查机构,俗称事务所,其职责是调查犯罪,并且与其他执法机构合作,执行诸如指纹识别、实验室检查和警察培训等任务。根据美国相关法律授予的权力,目前FBI的司法调查权已经超过200种联邦罪行,甚至包括保护美国国家安全和调查来自国外的情报和恐怖活动等等。并且,在其中五个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方面,他们享有最高优先权,包括:反恐,毒品/有组织犯罪,外国反间谍活动,暴力犯罪,和白领阶层犯罪。
▲FBI徽章
作为美国影视中经常出现的两大神秘组织之一(另外一个是CIA,即中央情报局),FBI的形象通常都是一袭黑衣,装备犀利,拥有各方面顶端专家,事实也的确如此。自从1909年成立调查局(简称BOI,即FBI的前身)以来,尤其在约翰.埃德加.胡佛在1924年5月10日成为调查局局长之后,BOI(1935年7月1日正式更名FBI)得到了长足的发展。
▲约翰.埃德加.胡佛,1895年1月1日-1972年5月2日,FBI的第一位局长,任职长达48年,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,一个时代的象征
20世纪30年代,BOI先后击毙和逮捕了一大批臭名昭著的抢劫、绑架犯和连环杀手,如约翰•赫伯特•迪林杰(1903—1934,大萧条期间的传奇银行抢劫犯和黑帮成员,电影《头号公敌》描述了他的事迹);“娃娃脸”纳尔逊(1908—1934,著名黑帮成员、银行抢劫犯,每次抢劫银行都带着一个小提琴盒,内装一把分解开的汤姆逊冲锋枪);以及“巴克妈妈”、阿尔文•卡皮斯、“机关枪凯利”等悍匪,还在打击3K党等有组织犯罪的行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
▲悍匪“娃娃脸”纳尔逊
从20世纪40年代到二战结束,FBI展开了针对外国间谍的调查行动,曾抓获了8名潜入美国执行破坏任务的纳粹间谍。冷战开始后,一方面,FBI展开了颇有争议的“反间谍计划”,目标是调查和妨碍美国国内持有不同政见的组织,尤其是左翼组织,包括军事组织、非暴力组织甚至民权组织。其中最臭名昭著的行动是对黑人民权领袖马丁•路德•金进行的监控。在没有找到任何犯罪证据的情况下,FBI甚至试图使用其私人性生活录音带相要挟。50年代,FBI还曾经非法拘留想要回国工作的钱学森,并派遣特工潜入钱学森的研究室及住宅进行搜查。另一方面,FBI也对战后兴起的犯罪组织——意大利“黑手党”进行了不懈的打击,包括山姆•莫尼•吉安卡纳家族和约翰•高蒂家族等。
▲臭名昭著的黑手党教父山姆•莫尼•吉安卡纳
进入新世纪后,FBI的官方使命发展为“通过调查违反联邦刑法的行为来维护法律,保护美国免受外国间谍和恐怖分子活动的威胁,为联邦、州、或国际机构提供领导和执法帮助,并且能按照公众的需要且在遵守美国宪法的前提下履行上述职责。”因此,在美国遭受的历次恐怖袭击以及大案要案的调查过程中,都有FBI的身影(包括近期的拉斯维加斯音乐会枪击事件)。
那么,FBI在美国错综复杂的执法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呢?
要解答这一问题,必须先讲一下美国的警察系统。和国内有一个公安部统一管理不同,美国并没有统一的警察机构。在美国,各州的警察系统都是互不隶属的、互相独立的,甚至连制服和徽章都不一样。实际上,FBI也算是警察的一种,只不过在遇到五种大案要案(反恐,毒品/有组织犯罪,外国反间谍活动,暴力犯罪,和白领阶层犯罪)时才具有优先权,电影《恐袭波士顿》中的FBI探员理查.戴斯.拉瑞尔(凯文.贝肯饰)就是以遭受恐怖袭击为名义接管案件的。
▲《恐袭波士顿》电影剧照
除了这种五种以外,FBI是没有权利直接插手地区警察案件的,除非地区警察请求支援或者嫌犯曾经跨州作案。而且需要强调的是,FBI和各州警察并不是上下级关系,所以FBI人员到地方办案时通常对地方警察还是很客气的。另一方面,遇到矛盾时,地方警察也完全可以不鸟FBI,这点在电影《恐袭波士顿》中,双方对是否公布嫌疑人照片发生争执时有所体现。另外,一些影视里面出现的、FBI对地方警察颐指气使和地方警察对FBI“乖乖就范”的桥段都是与现实不符的。
▲约翰•埃德加•胡佛大楼,外形像一座军事堡垒
目前,FBI拥有2万多名雇员,其中8500多人是外勤人员,每年的预算高达23亿美元。FBI总部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约翰•埃德加•胡佛大楼(1974年投入使用),在全国59个城市设立外勤办事处以及从属于他们的400多个地方分局,还有分布在全世界范围内22个国家的驻外机构,执行总部分配的任务。FBI还设有“罪犯司法信息服务部”、“刑事犯罪科学实验室”、“中央指纹档案馆(存储了约4700万个对象的指纹,为世界同类数据库之最)”、“尖端人质拯救小组”以及专门培训高级特工的“美国FBI国家学院”等附属机构,在打击犯罪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2、FBI的破案方式
了解FBI是什么之后,我们再来看看FBI是怎么破案的。笔者将FBI破案的过程分为三个步骤:
一、犯罪现场勘验和调查。如上文所述,FBI在华盛顿设有总部,在美国全国州、市设有分支机构,在最基层(相当于国内的县级)设有现场搜查科,通常人员在8-10人左右。FBI现场搜查科在三种情况下出动,包括:总部指令调查、地方警察请求和FBI自己发现的案件。FBI现场搜查科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警察提供技术资源和收集现场物证。值得一提的是,FBI的现场勘查和鉴定是分离的,探员到现场主要是勘查记录并对现场拍照,寻找、提取物证,他们并不进行物证鉴定,而是把从现场搜集来的物证全部送到FBI设在各地的实验室检验鉴定,疑难的物证甚至要送到FBI总部实验室进行检验鉴定。FBI现场搜查科的初级人员主要是勘察员和法医,他们主要负责勘查记录现场、搜集物证和解剖尸体。
▲正在进行犯罪现场勘验的FBI现场搜查科人员
电影《恐袭波士顿》对FBI现场搜查科的工作有过详细描述——包括不近人情的阻止当地警察收敛死难者遗体,甚至将断肢也收走进行分析,因为遗体本身也包含着很多信息,甚至隐藏着破案的线索。FBI现场搜查科的高级人员则是在实验室的专家,负责实验和物证的鉴定。此外,特大疑难案件需要专家时,总部会派出鉴定专家亲自勘验现场。FBI犯罪现场勘验有严格的程序,并且都配备了专业的工具。值得一提的是,FBI勘查指挥组长具有高度的权威性,每个组员按照分配工作,必须随时向组长报告,而且组长有权调动组员和设备。
二、对案件的分析和侦破。在电影《恐袭波士顿》中,结束现场勘验后,雷厉风行的FBI立即设置了一个指挥控制中心,对案件进行分析并在随后指挥抓捕行动。虽然市面上出版了大量所谓《FBI读心术》、《FBI破案术》等书,但FBI的办案策略其实并没有那么神奇,这点在电影《恐袭波士顿》中的描绘要比较接近真实。和普通警察一样,FBI首先要获取犯罪现场的影像资料并取得现场人员(包括伤者)的笔录,然后从中寻找蛛丝马迹。
▲电影《恐袭波士顿》剧照,FBI探员重建的犯罪现场
影片中,FBI在极短时间内就在指挥部重建了现场——这点对破案相当重要,因为现场的很多细节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模糊。可能有点出乎观众们预料的是,FBI探员们并没有使用什么犀利的推理,而是用先对爆炸物进行取证分析(如果有枪击事件就要进行弹道重建分析),再用一遍遍翻看现场视频这种“笨”方法锁定了其中一名嫌犯。在初步锁定嫌犯后,为了节省时间,FBI探员理查.戴斯.拉瑞尔向当地警察汤姆求助,迅速找出了嫌犯可能的逃跑路线,并调取沿途各店铺的摄像头(国内节目“法制在线”中最常见的办案手段),顺藤摸瓜找到了第二个嫌犯。
▲电影剧照, FBI探员拉瑞尔(左)正在在跟波士顿警察汤姆(中)讨论案情
但由于商店摄像头的截图照片并不清晰,FBI和当地警察关于是否公开这些图片并进行通缉展开了争论。FBI探员理查.戴斯.拉瑞尔担心打草惊蛇,他的的意见是暂不公开,继续收集更多的材料,但波士顿警察出于市民安全考虑(嫌犯随时可能再次制造爆炸),呼吁公开这份材料。双方各执己见,争执不下,正在这时媒体获得了照片,理查.戴斯.拉瑞尔不得不同意召开记者发布并对两名嫌犯进行全城通缉。从电影的细节可见,FBI和普通警察的传统办案手法并无二致,只是更加专业,团队配置更加紧凑、合理而已。
▲真实现场照片,店铺摄像头拍摄到的嫌犯
三、主动出击和钓鱼执法。两名嫌犯在电视新闻看到通缉他们的消息后,立即准备出逃,他们不但携带着1把手枪,还携带着大量自制爆炸物,十分危险。在逃跑过程中,他们还试图抢夺一名巡警的手枪,并因为后者激烈抵抗将其杀害,此外,他们还抢劫了一辆车并劫持了一名人质(即前文提到的华裔小伙),试图去纽约继续制造爆炸案。嫌犯成了惊弓之鸟,这对波士顿市民来说是非常危险的。
▲电影剧照,荷枪实弹,上街抓捕嫌犯的汤姆
FBI的应对策略是主动出击。他们一方面提审其中一名嫌犯的妻子,在这里出现了影视中表现FBI办案最常见的桥段——运用“审问大师”和“心理战术”,但并未能成功;另一方面由州长下令全城封锁,并派出精锐力量(包括FBI特警和当地警察)上街搜捕嫌犯。但是,在一座城市范围内抓捕两名嫌犯并不容易,电影中也表现了这个状况——警察甚至多次与嫌犯擦肩而过。最后,靠一个意外——华裔小伙的机智逃生,案情终于取得了突破。
▲真实现场照片,参与围捕嫌犯的特警和装甲车
根据他提供的车辆GPS追踪信号,当地警察和FBI特警终于锁定了嫌犯的位置,并在一番血战后将其中一名嫌犯击毙,但另一名嫌犯还是驾车逃之夭夭。更严重的是,剩余的爆炸物也被他带走。面对这种状况,FBI再次采用了国内观众熟悉的办案方式,即进行“人民战争”,封锁全城的同时让平民全部躲在家中,一有风吹草动立即报警。这种策略取得了成功,躲在一艘船内的另一名嫌犯被FBI特警和当地警察(甚至还有自愿来帮忙的平民)团团包围并最终投降。
▲电影剧照,死里逃生,正在向警方说明情况的华裔小伙,他成为了侦破此案的关键
除了“主动出击”,撒下天罗地网抓捕嫌犯外,FBI甚至还采用过“钓鱼执法”。这种做法引起了很大争议,成为一柄双刃剑。据英国《每日电讯》报道,FBI曾暗中运营多达23个儿童色情网站,专门诱使网络用户上钩,并通过安装网络木马的技术手段侵入用户电脑,从而识别用户的真实身份,然后对一些浏览儿童色情网站的用户提起诉讼。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,FBI甚至在反恐领域也采用这种“钓鱼执法”,难怪有批评者说“比起抓恐怖分子,FBI更擅长培养恐怖分子。”实际上,电影《恐袭波士顿》中制造马拉松爆炸案的其中一名案犯就曾经是FBI的线人。
▲制造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的察尔纳耶夫兄弟,他们是来自车臣的移民
▲爆炸案发生后,对遇难者表示哀悼的时任总统奥巴马
▲现场照片,参与围捕最后一名嫌犯的FBI特警
3、FBI办案的局限性
另外,与影视中FBI办案“百战百胜”的情节相反,在现实中,FBI也会遇到他们没法迅速解决或者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。例如近期轰动国内的“章莹颖失踪案”,网友中就有很多对FBI的办案效率产生了质疑。但正如笔者在上文所说,FBI其实并没有什么神奇的破案手段,他们也得像普通警察一样,不断搜寻、分析线索,一步步解决案件,而且审问犯人的“心理战”,或者“读心术”也有不灵光的时候。如果线索缺乏或者嫌犯死硬,FBI也会束手无策。况且美国法律非常复杂,执法部门繁多,一些程序是FBI必须遵守的,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办案效率。
▲尽管装备精良,训练有素,FBI却也不是万能的,也有他们无法解决的案件
总之,虽然美国曾经拍摄过巨量关于FBI破案题材的影视,其中比较经典的有电影《沉默的羔羊》系列,电视剧《犯罪心理》等,但普遍都存在着神话和夸大的成分,电影《恐袭波士顿》则完全立足于真实,据称,导演在拍摄前曾经特地找来了当年参与搜捕行动、以及与嫌犯发生枪战的警员亲自指导电影的动作和办案程序,并且在波士顿警局进行实地沙盘推演,力求电影中所有的细节都符合真实,才最终完成了这部令人震撼的电影,让广大观众能够一睹FBI真实的破案方式。
看了这么多,
不知道诸君对这部电影有何感想?
冷君今天准备了丰富的福利,
不要等待,往下看!
福利获得方式
▼
活动时间截止到明天下午13:00之前
只要在这条推文下留言
点赞最多的十位小伙伴
每位各送出1张 电影票
(全国院线均可使用)
还在等什么,动动你的手指,
赶快评论吧!
欢迎大家踊跃参与!
感谢大家长久以来的关注与支持!